舉個例子來說,前些年,河南鄉(xiāng)下的白菜收購價一度跌到一毛錢一斤,讓農(nóng)民們賠本賠得yu哭無淚??晌覀冇姓l在城里買到過一毛錢一斤的白菜?光是運費就有采購成本的好幾倍了?。?br>
同理,如果現(xiàn)在讓人拿著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寧去生活,也絕對會非常寬裕,但問題是根本辦不到。
回到正題,當進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,民國才建立了六七年,尚未進入最黑暗的年代,大洋的幣值還算堅挺。根據(jù)《民國經(jīng)濟史》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,在1919年的北京消費市場上,一塊大洋應該可以買20斤米,8斤豬r0U,購買力最多相當于如今的40元人民幣。
而毛圖書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,只能折合如今的320元,還不夠當代很多城市的低保標準?!?
更要命的是,首都北京又是全國僅次于上海的物價高昂之地,毛管理員的8塊銀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經(jīng)算是高薪,可在北京卻實在是不經(jīng)花――雖然這8個銀元可以買到160斤米,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飯,還要吃菜,要買衣服,要交水電費,要買煤球做飯,還要買報紙和火柴、香煙,尤其是還要交房租……
當今的“北漂一族”,想必都對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T會。而當年的北京房租水平,雖然沒有眼下這般夸張,但同樣也不會便宜到哪里去。
――現(xiàn)在的320元人民幣,在不少地方應該也可以買到160斤米,可有誰能用320元的收入過日子?不信的話,讓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個圖書管理員試試看?恐怕就算是兼職的也招不到吧!
而胡教授的240塊大洋月薪,卻可以折合為當今的9600元人民幣,完全夠得上現(xiàn)代大學的標準。若是放到那個烽火四起、餓殍遍地的民國年代,更是已經(jīng)要歸為富豪一類了!
很顯然,讓勞動人民們拿著30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96000元,與拿著3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9600元,絕對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――前者還只是一般的羨慕,而后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紅了。
――富者有阡陌之田,從來都不是革命的理由;貧者無立錐之地,才是Za0F的原因!
總之,在民國年間,大學教授是一個非常T面的職業(yè)。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也是知識分子的h金時代,大學教授們的工資水平遠高于社會的平均工資,過著非常優(yōu)越的物質(zhì)生活。如此高薪之下,北京的大學教授和講師們,自然有很多錢去逛琉璃廠,買書籍報刊,買古玩字畫,生活充滿了小資情調(diào)。
北洋政府的那些軍閥們,雖然外表看起來頗為粗野魯莽,彼此之間總是打來殺去的,但對知識分子倒是十分的客氣。哪怕在財政上捉襟見肘,也從來不曾虧欠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薪水。就算是魯迅這樣總喜歡與執(zhí)政當局鬧別扭的刺頭兒,教育部門也不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銀元高薪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